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才情横溢的《绿野之城》(作者/陈益鹏)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8-07-30 08:53字体大小:【

——王晓云新作《绿野之城》读后

     陕西70后作家王晓云的第八部著作《绿野之城——小说剧作集》近期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她上海时期中短篇小说9部,陕南题材中短篇小说6部以及一部电影剧本和一部新编戏曲剧本。厚厚472页,洋洋45万字。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书名并作序,足见其品相不俗,格调不低。
     书中作品大多在《上海小说》《小说界》《中国作家》《钟山》《清明》《北京文学》《延河》《安徽文学》《长江文艺》等全国重点文学期刊发表过,其中部分作品如《别人住过的房子》《海》《城市表情》《我想像中去延安》《流水风物》《汉水渡》《第三次离开》等早已拜读。上海时期的小说中多见时尚与前卫的光亮,这与她出走巴山潜入上海砥励数年化茧成蝶的经历有关。那几年她没有虚度。作品的境界因眼界的拓宽而更加广阔。
     《梅兰梅兰》是王晓云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写一个外地去上海的女大学生与光怪陆离的“新世界”发生“碰撞”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和人格升华的故事。因为是她的处女作,有练手的成份,所以当时看她初稿时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重视,没想到出版后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很多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如李星、吴炫、葛红兵、郝雨等都为其发声叫好,给予高度评价。而其堪称代表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读懂浦东》的书写,更是摆脱了“外来妹”打工仔的影子,脱胎换骨成一个洋气十足的“海派”真作家。之所以说“真”,是指其格调、气质和风度,已完全看不出她背景中的高山与小河,面临的是一个国家的大海与大海中的壮阔波澜。收录在《绿野之城》中的上海时期的系列中短篇小说,应该是这两部长篇大作的副产品。王晓云是小说剪裁的高手,她不会让那些裁剩的边角料白白浪费的。甚至于,在她零星发表的散文里,也能见到属于她的上海的一些枝枝叶叶。
     王晓云的“上海时期”已经过去了,但属于她的那个大上海却因为本书中的这些作品而得以留存。它不仅仅属于王晓云个人,同时也属于上海、属于中国。她用文字见证了大上海的沧海桑田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花在浦东大地最初的精彩绽放。
     第二辑“永远的汉水”收录的作品均与秦巴汉水有关,是名符其实的“土特产”。但它们的写作和作品弘扬的主题并不土。《汉水渡》在某种程度上写出了汉水的精魂,把一个发生在汉水小镇边的爱情故事渲染得缠绵悱恻、楚楚动人。如同沈从文湘西中的女子,沉入汉水中的蓉姐,让我们记住了汉江,记住了世俗中雨雾里桃花夭夭的陕南。《流水风物》显示出作者对陌生题材的开掘能力,如同当年贾平凹写《鸡窝洼人家》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洞见,在早年一个尚不知民主选举为何物的秦巴山区流水小镇,这样一个超前的主题,能被作者敏锐捕捉赋予其时代意义并勇于诉诸笔端,足见王晓云作为一个成熟作家所具有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社会洞察力。
     王晓云十分注重作品的结构,善于将看似不能相融的素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小说《我想像中去延安》以及戏曲剧本《汉剧长生》。二者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生活纳入同一个文本加以融合与演化,通过时空的反复切换,浓墨重彩渲染,拓展出作品的深层意蕴。《绿野之城》初看标题,尚不能与所要书写的事件相联系,其表现的手法也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迵异。1983年安康7.31大洪灾,当年有众多的作家书写过,如陕西著名作家和谷,四川作家杨贵云等,都是以长篇报告文学面世,以小说手法反映那段历史,《绿野之城》迄今为止似乎是独开先河。作者没有如写《读懂浦东》那样纵横开阖,汪洋恣肆,而是通过一对恋人在洪灾到来前后的非凡际遇与心理刻画,反映出那场水灾的残酷以及人性在灾难面前的灰暗与闪光。作品开口很小,但内里乾坤却大,既能看到史迹的斑驳与厚重,也能看到爱情的温暖与无奈,世俗的洪水与现实的洪水,彼此消长,相互纠缠。当“水退了,水停了”之后,曾经苦难的金城(安康),复又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人体会出“绿野”二字的深意。时隔多年以后,王晓云给我们呈现的那场灾难又有了新的视角和看点,读来依然令人牵心、动容。
     《秦岭碧玉》和《第三次离开》都是写发生在秦巴山中的过往历史。毛楚雄的故事中国史书中有记载,在作家李春平的博客中也曾见到过同类题材文章。同为纪实作品,二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王晓云的《秦岭碧玉》更近似于小说写法。她在文中虚拟了一个山区小学女老师的“我”,让历史与现实相互关照,注于文本更多的理性思考。《第三次离开》或许是我钟情的写作题材,因为我也曾做过演绎巴山匪事的梦想,但一直没有动笔。晓云曾给我大略讲述过这个小说的故事梗概,但与我想象的截然不同。“离开做童养媳的家,离开贫而麻木的娘家,让自己的孩子离开深切而蒙昧的故乡”。一个巴山女人的三次出走,人生的三次嬗变,折射出的是社会的风云激荡,人生的变幻莫测,巴山女性的自强不息。
     从《绿野之城》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作者的多才多艺。除了诗歌她少有涉猎,其它文体如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戏曲累有收获,且都成绩不俗。至今,晓云没有出散文集,有点意外。但据我所知,她不是没有作品,也许是她更关心自己的小说。记得十年前,我曾自告奋勇,利用印客网为她编印了一本名为《去远方》的散文集,此举是想告诉她,可以用这种方式把发表过的文章整理成书的模样,如有哪家出版商相中,可以交付出版。但她一直没有出自己的散文集。在我看来,她的散文同样也有魅力四射的光芒。
     晓云的小说语言有她自己的个性,时不时总会跳出几句极富诗意的句子,令人惊叹。其语言因跳动而舒展,行文因节奏和韵律而流畅多味。当然,如果严苛一点要求,感觉电影剧本《小城安康》略逊于《汉剧长生》,主要是情节不够紧凑和抓人,而电影最讲究的是情节的环环紧扣,画面的动静相宜。个别小说如《第三次离开》的叙事有点零乱,因为时空跨度较大,要做到细针绵密的织缀,且恰到好处,搁谁,都有一定的难度。
     我不是评论家,写不出规矩的评论文章。因为时间关系,也还未及深研细读,仅凭随意翻阅及过去积存的阅读印象,写几句观感。不妥之处,还望行家指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