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草根诗人刘明龙(作者/邓玉林)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8-01-10 01:02字体大小:【
    二0一七年十月九日晚上八点二十四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纪昌斌同志给我打电话,说江苏溧阳市作为东西部对口援建县明天要给我县捐资一百万元,为了表示感谢,准备请人写一副书法作品回赠,请我帮忙想一下书写的内容,而且说最好能在明天早上七点前给他,以便赶时间书写装裱。
    我当时正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而且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文词。九点零四分,我电话联系刘明龙,请他帮忙想一下。十一点零四分,明龙短信给我发来一首《鹧鸪天》:“对口连襟义为珍,人间友爱一家亲。千番援手千番善,百万豪情百万恩。帮致富,助脱贫。枝头硕果正盈盈。溧阳有礼垂甘露,洒向白河尽是春。”虽是应景之作,却词工韵妥,言辞贴切,既表达了谢意,又不俗套,还颇有情谊。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能写出这样的诗词,虽不能与曹子健七步成诗,袁彥伯倚马可待相提并论,但它出自一个只上过小学,且整日为生计忙碌的木匠之手,不能不令人拍案惊奇!
    明龙是个余秀华式的诗人,但他的童年比余秀华更为不幸。余秀华好歹上完了高中,而刘明龙只上到三年级就得了一场大病,捉襟见肘的家庭条件使他九死一生,勉强逃过劫难,腿却落下了残疾,拄着棍子跳级到五年级上了一年学,中学只上了两天就被无情的劝退。断断续续不到四年的学习,能掌握多少文化知识呢?如果没有对文字执着的热爱,恐怕字都写不了几个,更何况他也不能像余秀华那样“……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这对他来说还真是一种奢侈。他每天必须拖着他的蹇足,挑着木匠篮四处讨生活。只有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当夜晚来临,他才有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把这段时间献给了诗。他在这段时间里斟词酌句,平平仄仄,吟哦风物,寄情遣怀,用诗慰藉生活的伤痛,也用诗点亮信念的灯盏。
    他的古体诗,对仗工稳,平仄讲究,合乎韵辙。我一直以为律诗的创作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表达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这是律诗的局限,也是其精彩之所在。方寸之内,既要合乎韵律、平仄,又要表情达意,赋陈比兴,讲究修辞。但越是有难度的事情,做好了则越见功夫,越是让人惊叹。明龙的诗,针脚细密却又清新自然,写景状物,信手拈来,如在目前;托物言志,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品来五味怎言差?脸糙如蜍不是瑕。敢莫秦园增秀色,也曾蜜月绽黄花。本心有善人难受,咸口无甘谁自嗟?命苦情谐堪作乐,万蔬圃里好安家。”这是他的《七律·咏苦瓜》,在他的笔下“脸糙如蜍”的苦瓜不仅“也曾蜜月绽黄花”,有过生命的绚烂与精彩,更有“命苦情谐堪作乐”的情怀。联系诗人的身世,这“苦瓜”还真是让人若有所思,意味无穷。他在另一首《七律·艾蒿》中写道“甘居贫瘠沐风霜,不惧严寒雨雪狂。春到梨园随处发,秋来荒野个中藏。胸怀馥郁防虫害,气度兰馨透鼻香。最喜端阳迎屈子,伴君咏颂也流芳。”这甘居贫瘠,不惧严寒,却胸怀馥郁,愿伴屈子流芳的艾蒿不正是他自身的写照吗?虽然身居社会底层,却勤劳、善良、正直,不随波逐流,不向生活妥协,不向命运低头,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情怀和高尚的追求,他像艾草一样,有着淡淡的苦涩,也给人以淡淡的清香。
    刘明龙对诗的喜爱,不是文人士大夫的附庸风雅,更不是他用来沽名钓誉的垂钩;他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无论生活怎样忙碌,无论生命多么卑微,无论最初的文化程度多么低下,他都义无反顾地走向诗的圣坛。对诗,他是无厘头地痴迷,他在《七律·诗痴》中写道。“平仄吟来我自坚,年年不辍复年年。冥思常借虚中意,索句还提水底天。拜谒师承寻美语,摊开典籍读佳篇。一心把玩无他顾,泥泥痴痴已近癫。”诗是他心爱的女人,值得他用生命来守候;他像嗜酒的酒徒一样,已把诗化作他血液的一部分。
    一个木工的一天是多么的劳累,收工之余,喝喝小酒,打打小麻将,或者什么也不做,就那么自在的在躺椅上放松一下身体,是多么的理所当然,谁也不能说什么,谁也没要求一个木匠要多么地优雅诗意,谁也没有要求他要以充其量小学的文化程度向诗的圣地发起冲击。但是,对文字的热爱,对坎坷人生的不屈,以及被压抑的天资需要展露,蕴藏在生命深处的才华需要有迸发的出口,使他以超常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向诗的高地攀登,而且成就斐然,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律诗被收入《中华诗词·安康卷》,并多次在各种大赛中获奖,特别是二0一七年,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的“阅读节里有诗意,三秦无处不飞花”网络诗词大赛中,他以一组轱辘体“三秦无处不飞花”的《七律》斩获一等奖。一个只读过小学的木匠,能获此殊荣,让人不能不佩服他的天赋和勤奋。
    对刘明龙来说,写诗并没有使他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也没能改变他的生活质量,但却使他获得了生命的尊严,提升了他生命的高度,使他灰暗的人生有了绚烂,苍白的生命有了鲜艳,使贱若艾草的生命有了被崇敬和仰望的资具。在这样一个文学并不是被普遍尊重的时代,在白河这样一个文化氛围还不浓厚的地方,一个农民,拖着他的跛足,挑着他的木匠篮,且行且歌,孜孜不倦,的确值得我们尊敬和仰望,同时也令我们汗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