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学书法的感受(作者/龚 悦0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6-10-26 08:29字体大小:【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对书法爱得深沉。
        从小学三年级接触毛笔字,即欣喜模仿开始,到看邻居爷爷写春联,一连几天不离场的帮忙,再到安师时牛奎老师赐我“天道酬勤”的作品——毛笔与宣纸的摩擦、黑与白的碰撞,一直是我最沉醉的风景。感谢陈俊波老师当年在桐木中学营造的艺术氛围,感谢旬阳书协各位前辈的谆谆教诲,使我在这继承传统的道路上虽步履蹒跚,但依然乐在其中,坚持前行。
        早已没有了学生时代大把挥霍的时间,每日奔波在熙熙嚷嚷的灰色教学楼、办公楼间,裹挟在接送孩子、洗衣做饭的琐碎里。这一切和传统的笔墨意境相去甚远。只有在一得阁一般浓郁的夜幕融化白天的喧嚣和纷争时,一笔、一砚、一宣和一颗朴素、沉静的心才开始我简单的生活。
        老师曾对我说,“写字要先读帖”“读帖求形,临池入神”。于是我要求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读帖的习惯。有时读的感觉就像“隐身”的串门,要拜访钦佩的前辈或有名的大家,不用担心会打扰主人。哪怕是忙里偷闲,读上一篇一段,也能远离喧嚣,沉浸其中,走入真境,遇见真人,聆听先贤的指引,别有日月洞天。不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是翻开字帖典籍,亦能穿越时空,感受缕缕墨香萦绕心绪,也学庄子感叹“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今年,陈老师在南区所做的两场书法讲座,座无虚席。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秦篆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退出实用舞台,但它们还在书法艺苑中精彩的“活着”。中国汉字鲜明的象形性,影响着每一个喜爱书法的人。聆听讲座、观摩碑帖,领悟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逐步学习分析和欣赏。像揣摩文学作品一样,揣摩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所处的历史时期。不断践行“书为心画也。”
        想起当年老师也给我们讲过《多宝塔碑》,是颜真卿中期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悲愤之情夺腔而出,笔画浓淡、疏密、大小,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亦成行书中的代表作之一。
        我临习《爨宝子碑》,总是不得要领。一次,张兴运老师跟我讲:他不是画家,画不出字的形状,但从精神出发去把握形式特点。并借给我他临的《爨宝子碑》。几乎很长一段时间,我面对白纸黑字,寻找那蕴含其中的雄浑高古、刚健如铁、端若古佛之容。咀嚼康有为对其“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的赞叹。不由自主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回望一千五百多年前,西南夷地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情有所动,心亦摇焉。这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读帖感悟,恐怕只可为知者言也。
        大多时候,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中国书法一本通》,至今牢记八个字“飞鸟归林、惊蛇入草”。反复思量,总也参悟不透。虽然还算勤奋,虽然还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然而天性愚钝,往往在陷入困境之时,每每有望而却步之意。所幸总是想到王羲之临池不辍,入木三分。所幸前辈、书友,及时鼓励帮扶。
        一位曾在旬阳工作过的84岁老人有诗曰:“太极流光溢古城,翰墨书香旬水承。”老一代书法家德艺弥臻,虽年逾古稀仍激情满怀,勉励后生;中年一代书法家硕果累累,仍笔耕不辍;还有青春年少正意气风发的年青一代。年龄虽相殊,但集热情满腔于笔端的心绪相同。相信有组织和领导的关怀,若能定期面向书协会员、书法爱好者,开展书法培训、现场授课。让广大会员沐浴灵魂的洗礼,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那么在书法艺术这块沃土,在书协这个温馨和谐之家,“无色而有国画灿烂,无声而有音乐旋律”的书法艺术必将弘扬传承,发扬光大。
Baidu
map